WFU WFU
2013年6月28日 星期五

戴勝益、許文龍與聳動標題

戴勝益:月入低於5萬別儲蓄

我本來對大老闆的言論,沒有太大的興趣,因為做生意、賺大錢,不是我的理想。

但是一個星期後,許文龍也被蘋果做了聳動標題:「經濟不壞,大家太好命」。

看到不少網友,對這兩位有意見(我乍看之下其實也會反感)。只是想到台灣媒體的特性,總覺得在開罵之前,還是要查一下真相,不然罵一罵發現他們沒那麼壞,就糟糕了。


如果一時懶得思考,就會被反智的、愛煽動的媒體拖走,這是我一再提醒自己和大家的。



戴勝益


戴董在中興大學演講那天,到底講了什麼?對於懶得看15分鐘演講影片的人,可以看其他人做的摘要。節錄該摘要作者的話:

他所提的五件事其實正反映現在年輕一代大部分人的特質─缺乏耐性、太過自我、人際關係貧乏、追求名牌與輕諾寡信,所以舉了五個不同例子前後貫穿整場演講內容,希望點醒這群畢業生。就目前的社會現象來說,的的確確切重要點,不失為一場極具建設性的演講。可惜現在已經演變成媒體「賺錢不夠花,回家找爸媽要」的嗜血題材,討論的重點也全偏重在該不該跟父母要錢、累積人脈是不是一定要花錢、在王品上班能不能拿到月薪五萬元等枝微末節上,不但曲解他的原意(他認為小時候爸媽都肯花大錢培養小孩才藝,也會肯資助長大後的小孩培養人際關係),也模糊了他所強調的五個法則,也因為如此,後續的評論就會在「斷章取義」的情況下作出以偏蓋全的結論,而這正是亂源所在!

很顯然地,大部分的人在媒體的炒作之下,都知道他說了「月薪低於五萬千萬不要儲蓄」、「只有三萬怎麼辦,和爸媽要」,但其他內容就被忽略了。

戴勝益後來也做了些澄清(1)(2),不過不難看出,他的理念和想法,並沒有改變,同樣是覺得投資自己很重要,不用太節約。


許文龍


許文龍的風波,姪女廖婉如怎麼說

一個幾乎天天跟漁民混在一起的人、一個將近三十年前就讓公司成為全台灣第一個周休二日公司的老闆、一個從不主動辭退員工的老闆、一個讓員工免利息貸款入股的老闆、一個堅持在他有生之年博物館絕不收費好讓全台灣的人、特別是兒童、弱勢和阿公阿嬤可以一去再去、即使只是進去吹冷氣都好的文化人,怎麼突然之間成了大家眼中不心疼勞工、不懂平民百姓辛苦、全身充滿了銅臭的有錢人呢?
 
(中略)
當他在這個感嘆人類對大自然摧殘浩劫的記者會場合中,被問到經濟問題時,他的思考脈絡自然是,台灣社會過得太好了、太物質享受取向了、大啖鮪魚生魚片到現在連鮪魚都快成了瀕臨絕種的魚類了。在他成長的年代,有得吃、有得住就心滿意足了,但台灣社會現在很多人卻是把奢侈品和名牌貨當成生活的基本需求,才來喊生活日子不好過。他指的生活過得太好的人當然不是這些辛苦度日的勞工和中低收入戶,而是一些生活基本需求已經沒問題了,在追求奢華物質生活的前提下喊經濟不好的人。

媒體逮到許文龍的一小段話,而幾乎忽略了那場活動的重點,是漁業資源的崩壞,批評的是奢侈浪費。


媒體殺人?


從前兩段文字,我得到一個結論:媒體放大了一些部分,這些部分不是全部,也未必是真正的重點,但往往被解讀成重點。

我試著站在主流媒體的立場,猜想他們為何需要這麼做:


先不談媒體的自身立場,也先不提其社會責任,只考量營收,媒體營收要靠「收視率」或「點閱率」之類的東西

而民眾對新聞的閱讀,粗淺分為主動擷取,及被動吸收。至少在我看來,會主動關心新聞的人並不多(註)。

容易被我這種被動族群看到的,就是便利商店報紙架上的頭版,還有facebook上大家分享的新聞標題。因此誘人可口的新聞標題,讓我們想看內容,就成為媒體營收,很重要的因素啦!

從戴勝益和許文龍的例子,「畢業生出社會避免受傷的五個法則」這個標題,好像就很古板;標題若寫漁業環境問題,大眾光腦補也能補個八成正確,但如果說台灣人過太好,這就觸到許多人的神經了。

在我讀主流媒體網站的經驗,許多很誇張的標題,其實內文並不誇張,也沒有標題那麼偏頗,或許這就是媒體的生財之道吧。


然而,因為許多人只看標題,或是閱讀內文時,受標題置入內心的偏見,導致了「標題比內容更具有影響力」的現狀,是現階段主流媒體操作下,產生的結果


(註:(1) 台灣人看新聞的情形,我只是憑個人印象,要驗證或歸納整理,可能要花不少心思。(2) 新聞也有很多種,有人只看體育版,有人只看工商,有人只看影劇八卦。此外,許多「新聞」在主流媒體上是看不到的。)



對於媒體,我認為


有人說,台灣媒體會變成這等素質,也是大家選擇的結果,這和先前統一羅智先說的話,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會變成這樣,是為了迎合你們的選擇,還有市場機制啊,不這樣我們會倒啊!」

食品業和媒體業畢竟不盡相同,羅智先的部分,吾友偉恩已經替我們檢討了,就不在我的討論範圍。


但我也沒有很想檢討那幾家主流媒體,畢竟檢討他們的聲音,應該也沒停過,如果他們覺得,他們在迎合人民的話,那人民可以做的是,找尋更好的選擇


就我這一輩的人來說,網路就是我們最好的工具。只要你有熱忱,不需要太大的資本,就可以在網路上寫文章,傳播訊息(我就是如此)。如果能結合志同道合的朋友,透過組織及分工,就有壯大網站內容的能力。再透過社群網路,幫助文章的傳播,我們已經了解到,網路寫作已經是有心就能達成的事情(1)

現在有相當多的部落客及網站,寫作內容包羅萬象:國際局勢、遊記、科技趨勢、食記、文化關懷、政治理想、環境保護、攝影、健康養生、運動......等等,

就我個人來說,我訂閱了許多網站,也在facebook上訂閱我有興趣的人物及粉絲團,我每天光接收這些資訊,就會花掉好幾個小時。


無可否認,新聞台和報紙,仍是許多人的資訊來源,也存在很大的影響力。不過我想,能讀到我的文章的朋友,都可以和我一樣,利用網路做為豐富的資訊來源,甚至有機會成為資訊提供者


對於戴勝益,我認為


那陣子網路上討論他的文章,我也看了不少。

或許「五萬以下不儲蓄」是火熱話題,但可以看出他的立場,支持在「安全保障」與「固定預算費用」下,極力擴大見聞與視野,「不要儲蓄」。這裡沒有矛盾。

對於理財的方式,每個人的想法和適合的方式不同,我也不想討論,我對「向父母要錢」這個主題比較有興趣。


因為,我記得他的一篇文章,寫他對子女的教養,提到一定要讓小孩走投無路,小孩才會闖出屬於他們的生存之道,裡面有許多觀點確實值得我們思考。但是但是,這顯然很矛盾,我今天是爸媽,我愛我的子女,到底要不要給他們錢?


如果那天我是他的聽眾,我有發問的空間,我會很想問他,做為一個父母,他的看法到底是啥。

這麼明顯的矛盾,或許是因為在演講。戴勝益為了讓氣氛活絡,為了討好畢業生們,當他講出「錢不夠向爸媽要」時,博得滿堂喝采,在這當下他是成功的。只是他記不記得,幾年前他曾經對於子女的教養,發表過那樣的文章及言論?

如果戴勝益對於教養,也能有和儲蓄一樣堅定的信念,應該就不會陷入「言多必失」的窘境。而當初戴勝益希望五年後,台灣年輕人起薪會有44K,也就一起常成譁眾取寵的話吧,雖然這話帶給大家無限期待,但現實顯然沒見到這道曙光。


最後最後,我站在王品董座的立場,藉由演講,鼓勵大家常消費,多人際交際,對王品集團絕對有利無害,畢竟王品是大家聚餐應酬的好選擇。


對於許文龍,我認為


許文龍已經85歲了(1928生),他那個年代苦,我們也不難想像。我想到的是我的阿嬤,還有許多長輩,他們的衣服總是縫縫補補,捨不得買新東西,雖然子孫都很照顧,但始終十分勤儉。

如果今天阿嬤說:「經濟沒有壞啊,你們現在都很好命」,你會覺得阿嬤不知民間疾苦嗎?

或許阿嬤的確很難理解,隔了一個甲子,現在的年輕人喊什麼苦,許文龍是經商有在接觸社會的人,應該知道年輕人喊的是什麼苦。

但是許文龍的內心,或許和阿嬤是一樣的節儉,這是他們從小養成的生活習慣,一種她們視為美德的好習慣。於是他們批評奢侈,我認為很合理,而蘋果日報的報導只說「許文龍出席一場活動」,完全沒提來龍去脈,我覺得有點誇張。

許文龍不食民間煙火,不顧老百姓死活?稍微了解來龍去脈後,我覺得不是如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